典型案例1丨黑龍江森工集團沾河公司保護森林不力 小興安嶺林地大面積被毀
2021年12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黑龍江發現,中國龍江森林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工集團)下屬沾河林業局有限公司(原沾河林業局,以下簡稱沾河公司)管理區內自2016年以來,毀林種參面積1.6萬余畝,違規在防火隔離帶種參面積1.1萬余畝,小興安嶺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
一、基本情況
小興安嶺位于黑龍江省北部,是重要的河流發源地,是東北天然生態屏障,在保障國家生態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沾河公司為森工集團子公司,管理區地處小興安嶺北麓,總面積1126.9萬畝,其中天然林843.9萬畝,人工林38.3萬畝,管理區內有2002年成立的黑龍江山口省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山口保護區)和2009年成立的黑龍江大沾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大沾河保護區)。
二、主要問題
(一)保護職責履行不力,森林生態破壞嚴重
森林法規定,禁止毀林開墾及其他毀壞林木和林地的行為;自然保護區的林木,禁止采伐。但督察發現,沾河公司長期違規將林地出租用于人參種植,致使大量林木被砍伐,生態破壞嚴重。2016年以來,毀林種參面積多達16342畝。其中,山口保護區內毀林面積約2729畝(核心區1718畝、緩沖區316畝、實驗區695畝)。
2018年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回頭看”時,就多次轉辦群眾投訴的沾河公司毀林種參問題。但森工集團和沾河公司重視不夠、整改不力,直至今年4月才集中組織還林工作。栽種的紅松幼苗僅十公分左右高、手指粗細,“毀林易,成林難”,地表仍然大面積裸露。督察組現場隨機抽查還發現,沾河公司長豐林場仍有部分在圃參地未按要求整改。
(二)沾河公司知法違法,生態破壞屢禁不止
因森林防火需要,2010年沾河公司在沾河至綏棱、通北公司邊界修建100公里長、200米寬的大界線森林防火隔離帶。2012年,沾河公司將防火隔離帶3萬余畝林地違規出租給某人參協會用于人參種植。2016年,《黑龍江省森林防火條例》頒布,要求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占用森林防火通道、防火隔離帶。同時,國家和黑龍江省也陸續開展嚴厲打擊毀林種參專項行動。2018年5月,沾河公司與人參協會解除合同,但并未將涉及的林地收回,反而于同年9月繼續將林地違規出租用于人參種植,出讓期到2031年,知法違法。截至督察進駐,防火隔離帶內仍有10523畝在圃參地。
圖3 2021年12月15日,督察組現場督察發現,森林防火隔離帶內存在大量參棚
(三)相關部門監管缺失,默許縱容違法行為
集團公司慢作為。2018年以來,沾河公司無力處理大沾河保護區內違規種參毀約糾紛,多次發文向森工集團報告情況,將矛盾上交。森工集團一直未予答復,直到2021年8月才發文要求下屬林業公司拆除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內生產設施。截至督察進駐時,上述措施仍未落實,保護區內仍有大量在圃參地。
地方監管部門不作為。五大連池市有關部門對2018年6月以來的自然保護區內違法違規種參問題不管不問,接到沾河公司關于“違規在大沾河保護區內整地種參100公頃”的情況報告后,遲遲不予處理。兩個保護區的管理機構更是對違法違規問題“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長期不作為。
三、原因分析
沾河公司落實全面保護好小興安嶺要求不到位,履行森林生態保護職責不力,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經濟利益,在自然保護區內毀林種參,局部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違法違規問題突出。森工集團對所屬企業違法行為反應緩慢、處置不力。五大連池市有關部門和兩個保護區管理機構對違法毀林、違規侵占自然保護區種植人參問題縱容放任。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
典型案例2丨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違法問題突出 生態破壞嚴重
2021年12月,中央第二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貴州發現,黔南州羅甸縣蒙江壩王河特有魚類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下簡稱蒙江壩王河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非法捕撈問題突出,嚴重影響保護魚類及其生存環境。
一、基本情況
蒙江壩王河保護區位于珠江流域貴州省黔南州羅甸縣境內,是2009年12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設立的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斑鳠,其他保護對象包括南方白甲魚、多耙光唇魚、大鱗細齒塘鱧等。2021年2月,斑鳠被列為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保護區分為蒙江段和壩王河段,總面積1277公頃,其中核心區503公頃、實驗區774公頃。
二、主要問題
(一)違規涉漁工程頂風而上
國家有關部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從事修建水利工程、建閘筑壩等工程建設的,應當編制對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影響專題論證報告,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審查并出具意見。
2016年3月以來,羅甸縣未開展專題論證,即在蒙江壩王河保護區實驗區內違規推動并實施八吝大壩工程,對壩王河進行人工截流蓄水。2017年、2018年,原貴州省農委兩次組織開展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專項檢查,要求各地自查整改有關問題,黔南州、羅甸縣對該問題隱瞞不報。2019年5月,貴州省農業農村廳接到國家有關部門轉辦的關于該問題的群眾舉報后,先后兩次致函羅甸縣要求立即停工并限期整改,但該縣仍置若罔聞,執意推動大壩工程違規建設。
現場督察發現,該工程已基本建成,且未設置過魚設施,魚類遷移、洄游通道被完全阻隔;同時造成核心區內1.3千米、實驗區內9.8千米天然河道及其毗鄰陸域被淹沒,導致喜流水生境的斑鳠等魚類棲息繁衍空間遭到嚴重破壞。2019年至2020年水域生態監測結果顯示,保護區內斑鳠尾數占比超過10%,但在壩王河段未采集到斑鳠活體標本。
(二)小水電清理整改不嚴不實
2018年12月,國家有關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開展長江經濟帶小水電清理整改工作的意見》明確,小水電需滿足“依法依規履行了行政許可手續;不涉及自然保護區核心區、緩沖區和其他依法依規應禁止開發區域”等條件,才能列為“保留類”。貴州省《小水電清理整改核查評估指標體系》明確,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核心區為禁止開發區域。
上立亭電站位于蒙江壩王河保護區蒙江段核心區,該電站項目于2008年保護區設立前已停止建設。2018年6月,羅甸縣在未重新辦理林地使用、環評審批等手續,未開展專題論證的情況下,擅自恢復電站建設,且建設規模由2×8000千瓦擴大至3×12500千瓦。2019年6月、12月,貴州省農業農村廳兩次致函羅甸縣,明確指出該項目違法侵占保護區、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羅甸縣不僅不糾正違規建設行為,反而先后5次召開會議強行推動項目加快建設。
現場督察發現,水電站已完成主體工程,且未建設過魚設施,對斑鳠等魚類生境造成嚴重影響。進一步調查發現,在2019年小水電清理整改中,羅甸縣違規將該電站列為“保留類”予以上報;黔南州對羅甸縣上報的整改方案審核把關不嚴,同意保留該電站,導致其成為清理整改的“漏網之魚”。直至此次督察指出該問題后,黔南州才重新復核并建議調整為“整改類”。
(三)禁漁工作落實不力
漁業法明確規定,未經國務院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內從事捕撈活動。2021年2月,羅甸縣發布公告明確,蒙江壩王河保護區全年禁漁。
羅甸縣落實禁漁工作要求不力,監督執法不到位,蒙江壩王河保護區內非法捕撈食用野生河魚現象十分猖獗,“禁漁令”未得到有效執行。2021年9—10月,前期暗查發現,保護區核心區內手撒網、電魚、地籠等非法捕撈行為比較普遍,有的甚至使用非法捕撈設備整體攔截河流進行圍堵捕撈;保護區周邊區域大量餐館明目張膽以“野生魚”招攬食客,長期違法加工、銷售、食用保護區野生河魚。2021年12月,現場督察發現,當地采用遮蓋涂抹餐館招牌上“野生”“河魚”字樣的方式敷衍應付,督察組隨機抽查保護區附近餐館發現,仍然存在非法經營野生河魚的問題。
三、原因分析
羅甸縣沒有真正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未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在國家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管理方面嚴重失職失責,不作為甚至亂作為。黔南州監督指導不力,保護區內違法違規問題多發頻發,保護魚類及其生境受到嚴重影響。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
典型案例3丨陜西榆林蘭炭行業淘汰落后不力 違規建設多發 環境問題突出
2021年12月,中央第三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陜西發現,榆林市一些地方淘汰蘭炭落后產能不力,違規建設問題多發,生產方式粗放,工業園區環境問題突出。
一、基本情況
蘭炭是一種利用精煤低溫干餾生產的碳素材料,主要用于化工、冶煉等行業。蘭炭生產能耗強度高,污染物排放量大,是典型的“兩高”行業。蘭炭行業是榆林市傳統煤化工產業,產能超過7400萬噸。
二、主要問題
(一)淘汰落后產能不力
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明確,單爐產能7.5萬噸以下的蘭炭生產裝置應于2012年底前淘汰。榆林市直至2019年才提出淘汰要求,2021年才開展實質性工作,比國家要求時限推遲9年。
督察發現,榆林市淘汰落后蘭炭產能搞變通。由于金屬鎂生產配套的蘭炭單爐規模普遍達不到國家產業政策要求,部分企業開展“蘭炭單爐聯并系統升級改造”,把幾臺應予淘汰的小炭化爐的爐體簡單作物理連接后,“包裝”成一臺看似產能“合格”的炭化爐,各小爐實際還是彼此獨立,以此蒙混過關,逃避關停淘汰。截至督察進駐,僅府谷縣就有23家金屬鎂企業的349臺單爐產能小于7.5萬噸的蘭炭裝置仍在違規生產,合計產能達835萬噸。
(二)違規建設問題多發
神木市是榆林蘭炭產能比較集中的地區。督察發現,該市沒有嚴格落實節能審查要求,2020年以來共有恒源煤化工等18個蘭炭技改項目未取得節能審查意見即違法開工建設。2021年4月以后,當地有關部門對其中騰遠焦化等10個項目進行備案,未及時叫停違法開工建設行為。神木市備案的27個蘭炭項目中,有恒升煤化工等21個項目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準入條件。
(三)工業園區環境問題突出
蘭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酚氨廢水,化學需氧量和氨氮濃度分別超過3萬毫克/升和3千毫克/升,污染物含量高。榆林市蘭炭行業升級改造方案要求,2020年底全市所有蘭炭企業必須建成生產廢水處理設施,蘭炭集聚區建成廢水集中處理設施。但督察發現,不僅蘭炭集聚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沒有建成,納入升級改造方案的82家蘭炭企業中,超過80%沒有建成廢水處理設施,大量酚氨廢水被違規處置。神木市蘭炭產業特色園區檸條塔片區是神木市重要的蘭炭產業集聚區,園區廢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推進緩慢,督察進駐時僅完成部分基礎設施建設。由于處理能力嚴重不足,園區內11家蘭炭企業將多達數萬噸未經處理的酚氨廢水臨時貯存在廠內,部分酚氨廢水甚至被違規用于熄焦,造成污染物大量逸散,環境風險突出。僅2020—2021年,該園區企業因環境違法問題被地方有關部門行政處罰達20次。
此外,針對升級改造方案提出的實施廢氣收集處置要求,一些企業敷衍應付。神木市江泰煤化工揮發性有機物收集治理設施不完善,無組織排放嚴重。榆陽區煤炭科技、瑞森煤化工等企業炭化爐煙氣逸散嚴重。
三、原因分析
榆林市淘汰蘭炭落后產能工作不力,甚至打折扣、搞變通,為企業違規生產開綠燈。神木市違反國家產業政策,違規備案蘭炭項目,節能審查工作流于形式。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
典型案例4丨寧夏中衛中寧縣北部山區非法采礦問題突出 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2021年12月,中央第四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寧夏回族自治區發現,中衛市中寧縣北部山區非法采礦問題突出,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一、基本情況
中衛市中寧縣地處內蒙古高原和黃土高原的過渡帶,其北部山區位于黃河北岸,是賀蘭山余脈和重要生態延伸區,年平均降雨量僅200毫米左右,生態環境極為脆弱。該區域石膏、石灰石等礦產資源豐富。“十三五”以來,中寧縣礦產開發利用方式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等問題并未得到有效解決,對自然資源造成破壞,對脆弱的生態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二、主要問題
(一)非法開采礦山破壞生態問題突出
北部山區部分礦山企業違反礦產資源法規定,非法越界開采行為多發,嚴重破壞自然生態。督察發現,中寧縣銅鐵溝陶瓷黏土礦(以下簡稱銅鐵溝礦)成立于2010年,礦業權面積僅6.9畝,越界開采達182畝,超礦業權面積26.4倍;同時還違反采礦許可證關于開采深度為3—10米的規定,將礦業權外面積為30多畝的山體整體推平,實際開采深度達35米左右,嚴重破壞山體自然地貌。中寧縣平塘湖溝白土崗子石料廠(以下簡稱白土崗子石料廠)成立于2006年,礦業權面積為16.65畝,越界開采約207畝,超礦業權面積12.4倍。地方有關部門審核把關不嚴,仍為上述礦業企業延續礦業權證。督察還發現,中寧縣余丁鄉馬道梁一座石料礦非法開采破壞山體約160畝,目前雖已停產,但造成的山體破壞十分嚴重。
(二)違規占地破壞生態嚴重
北部山區“攤大餅”式大量違規占用生態脆弱的土地堆放石料和裝備。白土崗子石料廠違反草原法規定,未經地方有關部門審批長期占用天然牧草地570余畝,用于堆放物料、廢渣和礦石加工設備等,對極為脆弱的草原生態造成破壞。銅鐵溝礦在未向地方有關部門申請辦理用地手續的情況下,非法占地約249畝堆存物料,嚴重破壞當地脆弱的天然牧草地生態環境。中寧縣北部山區礦山開采現場環境管理粗放,物料和廢渣堆放隨意。
(三)生態修復治理責任不落實
北部山區礦山開采中落實“邊開采邊治理”要求不力,礦山開發利用方案普遍未落到實處。銅鐵溝礦不僅沒有按照開采方案要求同步開展生態修復,反而野蠻開采,將礦區一山體垂直開采形成寬約170米的巨大陡坡,生態修復治理難度極大。白土崗子石料廠未按照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的要求實行分層開采,在礦山西北兩側形成高陡邊坡,留下大面積裸露巖石,生態修復卻遲遲沒有開展。中寧縣馬道梁北部歷史遺留礦山已注銷的礦業權面積僅為2.8畝,但破壞山體面積達240余畝,現場滿目瘡痍、千瘡百孔,大量廢渣隨意堆積,生態修復進展緩慢。
三、原因分析
中衛市中寧縣對北部山區礦山開采破壞生態環境重視不夠,對非法采礦行為長期監管不力,在礦業權延續審批工作中審核把關不嚴,礦山山體生態環境破壞問題突出,生態修復治理工作推進遲緩。
督察組將進一步調查核實有關情況,并按要求做好后續督察工作。